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宁都去云南旅游攻略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宁都去云南旅游攻略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清朝三藩之乱是哪三藩,最后结局>怎样/h2>
满清朝廷的汉军四王,平西王吴三桂,平南王尚可喜,定南王孔有德和定东王耿精忠。后来又于定南王孔有德早死,并没有参与三藩造反。所以只有吴三桂,尚可喜,耿精忠三藩起兵造反。在这三藩里,是以吴三桂为首的。满清朝廷的打击重点也是以吴三桂为首,对于尚可喜则是答应招降。同样对于耿精忠也是同意招降的,到了后来尚可喜又一次投降了满清朝廷。耿精忠则是拒绝了招降死战到底。最后都被满清朝廷收拾掉了,只有吴三桂本人是病死的,在湖南。后来他的孙子才被满清朝廷攻破了昆明,放火自焚而死的。尚可喜在满清平定了三藩后请罪自尽死了。
“三藩”指平西王吴三桂、平南王尚可喜、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。他们本来都是明朝辽东边将,后来降清,为清朝镇压各族起义和固守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清军入主北京后,给予三藩高官厚禄。派吴三桂驻防云南,兼辖贵州,尚可喜驻防广东,耿精忠驻防福建,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的藩篱。“三藩”握有重兵,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,他们凭借手中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,专横跋扈。“三藩”权势日重,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。康熙帝深感“三藩”严重威胁了清廷统治,一直想撤掉“三藩”,又怕处理不好,局面一发不可收拾,只好等待时机再作打算。
公元1673年,平南王尚可喜上疏康熙帝,说自己老了,想告老还乡回辽东。要求将爵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尚之信,继续镇守广东。康熙帝认为这正是削弱三藩实力的最好时机,就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,但不允许他儿子继承爵位,还命令撤销平南府。
康熙这一举动,使吴三桂与耿精忠大为震动。他们为了试探朝廷态度,也上疏主动请求撤藩。康熙帝看过奏章,立即召集大臣商议,许多大臣不主张撤藩,怕引起判乱。康熙帝说:“三藩早有谋反之意,撤也是反,不撤也是反,不如先发制人,免得拖久了,后患无穷。”于是,下诏将三藩撤掉,派官员前往云南、广东、福建三省料理搬迁事宜。
吴三桂没想到康熙帝真的同意撤藩,决定起兵造反。1673年农历十一月,吴三桂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,发布讨伐清廷檄文,自称“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,兴明讨虏大将军”,分兵两路进攻湖南和川陕。
三藩判乱,朝廷一片恐慌,不主张撤藩的大臣极力叫嚷要与三藩求和。康熙帝撤藩之意已决,他一面停止执行耿精忠、尚可喜的撤藩命令,安抚他们,孤立吴三桂,一面调动八旗军阻挡吴三桂的进攻。
吴三桂听说耿精忠和尚可喜都被清廷招服,十分恼怒。他孤立无援,军队内部则人心涣散,康熙的八旗军奋勇战斗,双方在西北、西南、华南相持对峙了五年。
1678年,吴三桂已78岁,他急急忙忙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,建元昭武,国号大周,企图用此方法聚扰人心,鼓舞士气。可是,一切都来不及了,清军进攻越来越猛烈,吴三桂节节败退。吴三桂自知大势已去,心中一急,突然中风昏厥,不久就病死了。吴三桂死后,孙子吴世璠继位,退回云南,仍与清军对抗,清军大举进攻昆明,吴世璠兵败自杀。
至此,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宣告平定。
谢邀!那是在清朝初期,康熙还年轻。三藩指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(子尚之信)。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。由于他们势力大,无视朝廷存在。康熙在1673年春下令削去三王藩号后,吴三桂在1673年12月28日以”兴明讨虏"的口号宣布讨伐清廷。
1674年3月广西将军孙延龄起兵叛清支持吴三桂。
1674年4月福建耿精忠起兵叛清响应吴三桂。
1675年1月陕西提督王辅成起兵叛清响应吴三桂。
1676年4月广东尚之信起兵叛清响应吴三桂。
他们很快占领了11个省,康熙招架不住,改令,只削吴三桂一个藩号,其它二王藩号继续保持。可是他们不听这哄孩子的把戏。眼看清军全线溃败时,吴三桂打到湖南后不肯北进,想划江而治。给了清兵死里逃生的机会。随着吴三桂毁约(原与耿精忠约好联合进攻浙江山西),随着吴三桂称帝,人们认为上了吴三桂的当,他不是为复明,而是为他称帝而战。因此揭杆而起的反清大军人心涣散。人们在过惯了29年清朝政府的太平日子后,再也不想复明。
王辅成投降后羞愧自杀。耿精忠在吴三桂称帝前二月被朝廷处死。尚之信也在投降后被清廷处死。吴三桂病死后,孙子吴世璠就任大位,仍然抵抗清军不敌后自杀身亡。
吴三桂在兴兵反清之初,福建这个南明最后的根据地也不支持他。因为永历皇帝就是他杀的,后来他称帝就更不得人心。
于都县有着悠久的历史,那它在历史上曾出过哪些名人呢
于都县地处江西,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央苏区的形成地之一,历史上以生产将军文明,出过26位共和国的将军。
段德彰,是原中国海军的顾问,1931年介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。
丁胜,于都县人,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,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战役,有土地革命,二战以及解放战争,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除了这些,其实还有很多少将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,比如曾文辿,叶荫庭等。
谢悟空小秘书>约请/p>
于都县隶属于赣州市下辖县,赣南人口第一大县,且土地面积广阔,西汉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置雩都县,以北有雩山而得名。因雩字生僻,1957年改雩都为于都。
建县时幅员辽阔,所辖地区含瑞金、会昌、石城、宁都、寻乌、安远诸地,素有六县之母及闽、粤、湘三省往来之冲。迄今为止有2214年的历史。
至于历史名人,大家耳熟能祥的,知道有谁?翻开历史课本 ,吾寻查良久,拿着放大镜也没找到可称之为名人的名字。何为历史名人 ,为历史的改革、推进做出过重大贡献或有千古佳作留传于世。被人熟知,有强大的影响力的被载入史册一听便知的人。例如:秦始皇、毛泽东、李白、苏东坡等才能称之为历史名人。
所以说于都一个也没有,于都的彩礼倒是被大家所熟知,应该比当地历史名人更为有名吧!
于都县是江西赣州的一个下辖县,素有"六县之母"和"闽、粤、湘三省往来冲"之称,地理位置优越,同时也是中央根据地形成地之一,历史上诞生过16位共和国将军,这里就以丁胜将军来做一下介绍。
丁胜出生于1913年,是土生土长的于都县人,自1930年加入中国***以来,经历了抗日战争、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,作战经验丰富,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。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是班长和连指导员,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旅长和团政委一职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先后担任了广州军区副司令和南京军区司令员,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谢谢悟空邀请,不胜荣幸。于都县位于江西赣州市,公元前201年建县,距今已经有2214年建县史,是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。抗战时期,于都县是赣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,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,红军长征的集结地。
接下来,我们就来看看于都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和他们的生平大致。
曾文辿,风水形派的四大祖师之一,幼时好学,长大后隐居黄龙寺,得堪舆大道。传闻他死前让第一将他埋在一个坑穴中,当年腊月他就逝世,弟子听他的话将他埋在那里,命名为“曾仙塘”,之后曾文辿竟然复活,成为了地仙。
丁盛,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,跟着党走过了土地革命,抗日战争,解放战争,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,在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。
钟贤文,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。从1933年加入中国***,从基层做起,排长、营长、团长、师长、司令员,一步一个脚印,陪伴中国***的发展壮大,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黄经耀,1961年晋升为少将,也是跟随党一直拼打的老党员。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。
康林,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,毕生致力与人民军队的现代化,正规化,革命化,三级“八一”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、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的获得者。
这些都只是于都一小部分名人,于都人的铮铮铁骨为我国民族独立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。据记载,于都县开国将军就有16位,其它为中国作出贡献的更是数不胜数,于都县不应该被人们所忘记!
欢迎大家多多关注点赞,多多评论,谢谢!!!!
于都县地处江西赣州东部,素有“六县之母”和“闽、粤、湘三省往来冲”之称。于都历史悠久,名人众多,近代历史上于都作为红色苏区,更是出了一大批优秀革命者。因名人太多,我就不一一列举了,仅列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名人吧!
一、曾文辿
曾文辿,唐朝时期人。自幼熟读诗书,精通天文地理,是唐朝著名的风水师。后传说曾文辿死后尸解,成了地仙,后人尊其为风水形派四大祖师之一。
二、李涞
李涞,明嘉靖年间人。曾历任知县、广西参议、佥都御史、都察院中丞等职,以廉声政绩而知名,还精通诗文,是当时少有的好官。他在宝应任知县七年后被调走时,百姓哭送数百里,并贮净水一罂送与李涞,意谓他清廉如水。
三、何廷仁
何廷仁,明时期人氏。曾师从当时大贤王守仁,深得其真传,在任广东新会县任知县时,依法治政,以德化民,并且修忠祠、辟义椽,祭祀为国死难的县民,在当地很有贤名。
四、宋光国、宋华国、宋昌国
此三人都生在清朝时期,被当时人誉为“雩都三宋”。这三人都是当时著名文人,在文人之间名气很大,为人朴诚,笃于学而勇于行,引领当时文人之风。
以上是在古代历史上的典型名人,近代名人则更多了,丁盛、丁荣昌、方槐、叶荫庭、刘友光、李致远、杨思禄、张耀祠、钟贤文、段德彰、黄经耀、康林、曾庆良、曾雍雅、谢明、谢正浩这十六人都是开国少将,于都近代历史是辉煌的,除了这十六位将军外,还有众多英雄烈士,就不一一补充了吧!
到此,大家对宁都去云南旅游攻略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宁都去云南旅游攻略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