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汝南去云南旅游攻略图文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汝南去云南旅游攻略图文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据野史记载朱棣找到了朱允炆,最后是如何处置他的
找到还是没找到建文帝朱允炆,只有两个人知情,一个是朱棣本人,一个是姚广孝。
为什么这样说呢?靖难之役的实际策划者,就是姚广孝,朱棣的一生残酷多疑,***从来不眨眼睛,方孝孺一句堵气的话,他灭了方的十族,景清行刺未果,他剥了景的人皮,腹中填草,挂在城门示众,景家被杀几百口人,连朋友、学生也不能幸免。但是,他唯独对姚广孝敬重有加,也就是说,如果朱知道朱允炆的下落,绝对不会瞒着姚广孝。

朱棣打下京城,皇宫失火,从火中找到一具尸体,但不是朱允炆,于是,朱允炆的下落就成了一个谜。有人说,是主录僧溥洽,准备了袈裟,把朱允炆化装成和尚送走了。
于是,朱棣逮捕了溥洽,但是,不管朱棣用什么手段,溥洽就是不开口,这一关,就关了十六年。
如果有了朱允炆的下落,按照朱棣的性格,一百人溥洽的脑袋,也不够他砍的。溥洽没有被杀,就是朱棣仍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最好证明。
永乐16年三月,姚广孝病危,朱棣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,来到庆寿寺,向他亦师亦友的姚广孝告别,看到躺在病榻上、骨瘦如柴的姚广孝,铁石心肠的朱棣也落泪了,他问:少傅(姚的官名,朱从不直呼其名),你还有什么要交待的吗?奄奄一息的姚广孝说出了最后一句话:溥洽系久矣,愿赦之!
这句话记在明史《姚广孝传》,是历史真实的记录。
这句话,在当时,没有第二个人敢说,就是说了,朱棣也不会采纳。为了找到朱允炆,朱棣可谓绞尽脑汁,派郑和下西洋,派专人秘密寻找,扣住溥洽这个活口。
据此分析,朱允炆的下落已成千古之谜,其他的一概是传说、猜测,没有任何根据,更谈不上如何处置了。
朱允炆的行踪在历史上确实是个迷,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,朱棣肯定知道朱允炆的去处,我来说说我的观点。
一、朱棣进城前。
朱棣一直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和朱允炆作战,他进入南京前做个两个打算,一个是逼迫朱允炆自己藩王的合法权益,清除在朱允炆身边的奸臣,其实这个打算只是他的备选,他最终的心思是做皇帝,但是如何才能够登上宝座,如何让已经是皇帝的朱允炆知难而退,假若朱允炆不退位,又该如何做。
另一个直接杀掉朱允炆,所以朱棣在进城前就买通了宫中的掌握朱允炆行踪的太监,又暗中派入一股特别势力,专门用来寻找朱允炆下落,掌控后随时告知朱棣,以便于按照情景来决定对朱允炆是杀是留!
二、朱棣进城后。
朱棣进城后,还没攻进皇宫时,就有部分文武官员暗中对他示好,都透漏出要他当皇帝一定支持的想法,这时候朱棣当皇帝的心思更浓了,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来,一如既往的喊着口号清君侧举兵入宫,他明面未讲,暗中却把消息递进宫内,见到朱允炆杀无赦。
收买的太监在最后关头并没有暗杀朱允炆,因为朱允炆在宫门打开前,给了所有的太监一部分银两,让他们自己逃生去,这一点上被收买的太监很感动,于是他放了一场大火,里面用了一个侍卫的尸体代替朱允炆,一面换装逃出宫外,这也是明史记载朱允炆的行踪。
后来明朝的野史和民间传说都说朱允炆逃出宫外,最后隐入山林,出家,还有领着死士继续抗争朱棣等等。
这些看来都有可能是朱棣的烟雾弹,因为在大军围城,朱棣最在意的就是朱允炆的行踪,朱允炆没有可能逃出宫外,但是朱棣又不能有杀他的行为,所以在历史上,宫内大火,朱棣完全有不在场的证据,朱允炆是烧死在大火中他没有否认,朱允炆逃出宫外,他也没有赞成。
为什么会这样?
朱棣很聪明,只有朱允炆失踪对他才是最有利的,对朝中大臣,对朱家其他人都是一个最好的交代看,利用寻找朱允炆行踪还可以把朱允炆的党羽一网打尽。
所以,我的观点是朱允炆是死了,是朱棣暗中杀害,还是逼迫朱允炆自杀,总之,朱允炆的生死朱棣肯定是心知肚明的。
当身为燕王的朱棣从北平出发,一路南下厮杀,在打到南京之后,他还把吕太后请过来,解释自己起兵的苦衷。结果等吕太后回去,皇宫已是一片火海。并没有找到明确的朱允炆,据说朱允炆和皇后都死在了这场大火中。
对于剩下的朱允炆的三个兄弟,朱棣丝毫没有念叔侄情,有两位,先给封了王,没多时日就立马押解进京看押起来。最小的一个本来朱棣觉得老实,于是派他去看朱标的陵园。但是,朱棣心里还是不放心啊,与朱允炆相关的人一直存在,帝位做的不安心,于是,一场大火之后,这个侄子也死了。同时吕妃也在大火中丧生。
各种野史记录总得来讲主要有四种说法:
一、被大火烧死在宫中。
二、四处云游。
三、出家了,在朱棣的重孙亲政之时,恩怨消的时候回来了,晚年被朱棣秘密的养在宫中。
四、一直被朱棣秘密的养在宫中。
但是现有资料查对,认可度最高的还是靖难时建文帝潜逃,替身死于南京,但朱棣知他没死,为了快速统一天下,他一边密而不宣一边派人继续调查追杀。由于叛徒告发,建文帝的船队被堵于江上,混战建文帝中落水失踪,疑似溺水而殁,朱棣虽不尽信,但大势已成,遂未深究。实建文帝获救于忠仆,后逆转北上,隐居于山陕山村,数十年不曾出世。朱棣陨宣宗殁,仁宗朱瞻基得人秘报建文帝行迹,遂派心腹协同锦衣卫秘密用毒药于建文帝居所将主仆二人鸩杀,并纵火灭迹,后与建文帝主仆过往接触者,或失踪或离奇亡故者不能俱计。直到大太监曹吉祥叛乱时此事才被传出,乱事平定后该事被强制封口,不再流传。
1.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,明太祖
朱元璋60多岁。
太子朱标(朱元璋长子,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儿子,朱允炆的父亲)病死。
朱允炆
被立为皇太孙。
2.朱元璋死前,密命附马梅殷(宁国公主之夫),辅助新君,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。朱元璋驾崩,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继位,时年21岁,也就是明惠帝,
又叫建文帝。
3.宫中谣言有几个藩王要反,朱允炆害怕;朱允炆觉得“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”,请心腹大臣黄子澄、齐泰和方孝孺商议。朱允炆有24个叔叔、大伯,在明太祖的时候,被立为王。齐泰认为诸王之中,燕王野心最大,有谋反嫌疑。黄子澄认为燕王兵力最强,而且早有防备,怕拿他不下,而是决定先削弱小藩王权利。周王
朱橚笫一个被制,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,医学家,能词赋,作有《元宫词》百章,主参编著《救荒本草》《保生余录》《袖珍方》《普济方》等作品。朱橚是燕王朱棣同母弟,本身蓄谋已久,朱橚次子、汝南王朱有𤑛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,朱允炆遣李景隆突袭开封,抓捕朱橚,贬为贫民,徙云南劳教。建文四年(1402年),朱橚召回应天(南京)幽禁;接着是代王朱桂(明太祖第十三子),
是开国元老徐达二女婿,建文元年(1399年),因罪被废为庶人;湘王朱柏曾经数次出征获胜,洪武年间,常德发生叛乱,朱柏奋勇作战,叛军屡败,朱柏乘胜追击,全歼叛军于延安,建文元年(1399年),朱柏遭人指控有意谋反、伪造宝钞、擅虐***等罪,建文帝朱允炆遣军伪装成商人,直达荆州,出其不备,围困朱柏府邸,朱柏放火焚宫,执弓跨马,跃火自尽;齐王朱榑,洪武二十三年(1391年)春,率护卫和徐州、邳州各路精军随兄长燕王朱棣北讨元蒙,1391年春,率兵出镇开平,防御胡人。1399年,有人告发齐王有叛意,被召至京,与朱橚幽禁一起;岷王朱楩,朱元璋庶十八子,齿序第十七子,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始封岷王于甘肃岷县,1393年,改镇云南。1399年被西平侯沐晟告发,被朱允炆废为庶人,远徙福建漳州;燕王知道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,只是建文帝一时不敢对自己动手。燕王招降蒙古士兵充实自己兵力,买通建文帝身边后一些宦官,又扮疯装病,请求朱允炆放回三个在南京作为人质的儿子。
1399年7月末,建文帝的军官抓了燕王两个下级,以煽惑罪处死。燕王抓住把柄,于当年8月5日,借口帮助国家除掉黄子澄、齐泰奸贼,起兵反叛,史称“靖难之变”,此战历经三年,1402年,燕军在淮北与朝廷的南军抵抗,伤亡很大,燕将请求撤兵,燕王不允,截断南军粮道,南军丧志,燕军势如破竹,攻到南京,守城大将李景隆开城投降,燕军冲入,一片混战,但见皇宫火光冲天,燕王慌忙令兵灭火,在灰烬中发现几具烧焦了的残骸,难以辩认,太监说是建文帝朱允炆和皇后及他们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。
(朱棣登基,将忠于朱允炆的诸臣剥皮、下油锅,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,轮流“转营”到军营,遭受二、三十个男人凌辱,有摧残至死的,朱棣圣谕将尸体喂狗。)网上这么说,有疑。
《明史》:“谷王橞及李景隆叛,纳燕兵,都城陷。宫中火起,帝不知所终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,越八日壬申葬之。”
到此,大家对汝南去云南旅游攻略图文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汝南去云南旅游攻略图文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